首页

高跟调教马眼

时间:2025-05-24 17:27:04 作者:云南发布千余“中国风”月季切花新品种 浏览量:62095

  中新社昆明11月15日电 题:“China Travel”何以成为国际热词?

  ——专访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明庆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杨森

  中新社记者 韩帅南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奔赴中国展开“特种兵式旅游”,他们在各大城市和景点边吃边逛边拍视频。一时间,“China Travel”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和流量密码。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入境外国人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今年三季度,入境外国人818.6万人次,同比上升48.8%;其中通过免签入境488.5万人次,同比上升78.6%。

  为何越来越多外国人选择来华旅游?中国旅游如何更好与世界接轨?近日,中新社“东西问”邀请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明庆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杨森(Yereth Albert Jansen)展开对话。

7月20日,中老边境磨憨铁路口岸首位144小时过境免签旅客向民警咨询相关政策。磨憨边检站 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古至今,国际友人如何通过旅游认识中国?

  明庆忠:在古代,中国多被称为丝国、瓷器之国,盖因其丝、瓷器远销海外,亦可见中外商旅往来由来已久。

  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与西亚、中亚地区有文化交流。例如,来自南天竺(今印度)的达摩,在中国多地游历,对中华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到元代,《马可·波罗游记》将中国形象传播至欧洲,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都是其忠实读者。

  明清时期,随着商贸发展和人员往来增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和拓宽。《利玛窦中国札记》《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等书,以文字、插图等形式记录下当时的中国。

  如今,中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带着好奇,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旅居。他们在中国的体验和感受化作鲜活的视频,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旅游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成为唯一进入促进旅游业发展前10名的发展中经济体。

  杨森:成书于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后世的航海家、探险家、旅行者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据我所知,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在1922年至1949年间游览了云南丽江、迪庆等地,其所著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向世界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

  但事实上,直到今天,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仍缺乏深入了解,受马可·波罗等人的冒险故事影响,不少人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只是古老、神秘。很多西方人通过阅读当地新闻认识中国,但了解到的信息可能是片面、负面的,甚至是不真实的。眼见为实,我认为旅游是让外国游客客观了解中国的最好方式。

8月20日,众多游客在云南昆明老街拍照打卡。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为何近期越来越多外国人选择来华旅游?

  明庆忠:一方面,中国的文化、美景、美食等对外国游客有很大吸引力。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美食、医疗保健、购物等也是来华游客的主要体验内容。

  另一方面,中国不断优化入境旅游体验。近年来,中国通过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全面互免签证国家、72/144小时过境免签等适用范围,以及放宽口岸签证申办条件等一系列措施,持续优化入境程序,畅通入境通道。此外,在全球主要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展会上,中国也全方位、立体化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海外推广活动。同时,中国在产品供给、交通连接、便利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努力,显著提升了海外游客赴华旅游意愿。

  杨森: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入境旅游几乎陷入停滞。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优化、提升外国游客来华的便利度,入境游市场逐渐恢复,游客数量自然随之上升。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类型的景观,不同风格的城市,以及逐渐兴起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都对海外游客产生了吸引力。

  此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就,如高铁、城市建设等,打破了不少西方人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成为吸引海外游客的因素之一。

  中新社记者:旅游在促进中外交流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明庆忠:入境中国的游客中,很多外国博主都拍摄、制作了旅游视频。广场舞、大熊猫、乡村……他们的镜头展现了一个立体丰富、多姿多彩的中国,这些视频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大量观看者。可以说,旅游成为外国友人认知并喜爱中国的窗口。

  同时,随着签证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和国际航线快速复苏,中国民众出国旅游热情高涨。在了解他国历史、习俗与风情的同时,他们也以自信和开放包容的状态展现中国形象。

  中国出境游客增长也在推动国际旅游业回暖。据《世界旅游交易会全球报告》预计,2024年至2033年中国出境游价值将增长131%。

  杨森:旅游是消除误解与偏见的良方。旅游业的发展能反映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就与潜力。当国际游客踏上中国的土地,亲身体验这里的生活和文化,往往会形成更全面、积极的中国印象。

  同时,旅游也成为吸引国际人才和投资者的渠道之一。当亲眼看到中国的市场活力、社会环境和热情好客的人民,无疑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决心在中国工作、生活或投资。

2022年7月12日,游客穿上民族服装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体验旅拍。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跨境旅游市场和游客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庆忠:2023年至2024年,全球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跨境旅游人数和支出都明显增加,旅游市场出现了不少新动向和新趋势。例如,亚太地区因机票、酒店和旅游产品性价比高,成为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

  游客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2023—2024跨境旅游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出国旅游时,游客倾向于在美食和娱乐等体验性消费上投入资金,也更加愿意为深度游和沉浸式体验支付费用。

  此外,出国旅游的群体正逐渐年轻化。年轻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更注重性价比,偏好轻松自由的旅行方式。

  杨森:近年来,体验性强、深度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愈发受到游客青睐。以泰国为例,当地推出学习泰国料理的旅游项目,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还能让他们深入体验当地文化与风俗。

  中新社记者:中国旅游如何更好与世界接轨?

  明庆忠:目前,中国入境旅游仍存在客流增速低、外国游客占比小、客源结构单一、创收水平低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入境旅游的中长期规划,重点关注客源市场、配套政策、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等。

  在宣传方面,可参考泰国、澳大利亚等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做法,创新境外宣传推广的体制机制,也可与境外组团社合资开展中国市场拓展。

  面对入境旅游新形势,要考虑产业链的重构,思考商业模式的优化与变革。应大力发展旅游新产品、新场景,提供更多选择,持续推出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体验项目和活动,并提升便捷化服务。

  杨森:在对外推广中国旅游方面,尽管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少外国人依然习惯通过官方网站获取信息。因此,建议中国旅游企业和景区建立官方网站,提供景点介绍、线路规划等全方位的旅游信息,以便外国游客轻松获取所需。创建网站时,应确保其与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用户习惯等相契合。同样,海外社交媒体运营、国外推广会以及其他宣传活动,也应根据市场的特点设计和策划,确保内容符合当地受众需求和期望。为此,可在海外市场的推广中使用国际专业团队。

  在提升外国游客的旅游体验方面,中国可以继续提升互联网使用、多语种服务、移动支付、景点预约、租用交通工具等方面的便利化程度,同时积极开发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外国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完)

  受访者简介:

明庆忠。受访者供图

  明庆忠,二级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关注区域地理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主持各级纵向项目40余项,编制全国旅游规划10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杨森。受访者供图

  杨森(Yereth Albert Jansen),荷兰籍,达领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CEO、亚太旅游协会(PATA)主席特别顾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专家、山东省旅游营销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国际旅游形象公益推广人。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河北邯郸发生刑案致3死 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控制

(一)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深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建立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掌握现状底数和管养状况。编制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消火栓(消防水鹤)、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新建市政基础设施的物联设备应与主体设备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旧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应区分重点、统筹推进,逐步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模拟仿真、情景构建、快速评估和大数据分析,提高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建立涵盖管线类别齐全、基础数据准确、数据共享安全、数据价值发挥充分的地下管网“一张图”体系,打造地下管网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全流程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地下管网建设运行可视化三维立体智慧管控。强化燃气泄漏智能化监控,严格落实管道安全监管巡查责任,切实提高燃气、供热安全管理水平。落实居民加压调蓄设施防淹和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水质监测,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加强对城市桥梁、隧道等设施的安全运行监测。统筹管网与水网、防洪与排涝,健全城区排涝通道、泵站、闸门、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应急洪涝联排联调机制,推动地下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及其连接通道等重点设施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强化地下车库等防淹、防盗、防断电功能。

第三十二届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2024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走进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

超5000列!前9个月阿拉山口口岸中欧(中亚)班列通行数量创新高

未来,江苏将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通过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苏货新农人”培训等活动,培育好“新农人”;鼓励各地举办线上农产品宣传推介、直播带货、自建平台助农营销等活动,拓展农产品线上销路。(完)

中国驻巴大使迎接遇难者遗体 巴基斯坦各界谴责恐袭事件

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为给予创新创业青年更多元、优质的指导,论坛举办上海创新创业导师团新晋导师聘任仪式。本次获聘导师覆盖学术界、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三大领域,在创新创业方面既有深入理论研究,又有突出实践经验,将立足自身专业领域,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青年、科技企业骨干等提供指导,发挥人才孵化器、企业智囊团的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产学研全域拓展,推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共建共育的良好生态。

【香港故事】香港马术“公主”陈萃彦的盛装舞步之路

此次发言,并非林依晨首次表示对成都人身份的认同。台媒报道,2013年,林依晨到四川宣发电视剧《兰陵王》时,就曾表达回到爷爷故乡的感想,称“看到这片土地,突然有种强烈的归属感”。

相关资讯
山西籍导演李璞首作《年年岁岁》亮相圣保罗国际电影节

意见》提出,要突出作风过硬,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要自觉对照党中央要求和投资者期待,深刻反省自身作风建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重点,扎实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要突出制度管人,巩固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从严加强干部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刚性和权威性。要紧盯“一把手”等关键少数和年轻干部、上市委和并购重组委委员等重点群体,加强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要从严从紧整治政商“旋转门”问题,聚焦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提出的削减离职人员“职务身份价值”这个根本,从严限制入股和从业行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设置离职“冷冻期”,加强离职后从业跟踪管理,强化穿透核查,严肃惩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加强经常性警示教育。要重拳纠治“四风”顽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从严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教育引导干部构建亲清监管关系。要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强化与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协同联动,在前期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查处十几起腐败案件基础上,支持配合继续加大力度深入开展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严惩腐败与风险交织、资本与权力勾连、不收敛不收手问题。要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对公权力全链条监督,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持续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推进监管文化建设,坚持“四下基层”,大兴调查研究,引导系统广大干部带着使命、责任和感情做好资本市场工作,对市场反映问题和投资者诉求,及时坦诚回应,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

热门资讯